Call Us
Get a Quote
Service Workshop
Call Us
创维汽车来时未晚,步伐却比新势力更稳健
2021.05.05
go back

本文转自车市红点,作者车市红点。

出于黄宏生那辈人天生的实业报国的民族情怀也好,还是开沃新能源汽车的十年谋局也罢,面对市场对造车新势力的原生“偏见”,创维汽车拿出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魄力和气势,也足以赢得市场的尊重!

 

造车“新势力”的队伍,迎来了一名有着实干精神的低调企业家。

 

4月27日,当开沃新能源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创维集团创始人黄宏生响亮地喊出“天美汽车正式更名创维汽车”,同时许下“要为新能源汽车再奋斗30年”的誓言之后,整个汽车圈都沸腾了!

 

在互联网科技巨头不断疯狂地冲进这个有着“未来意义”的战场之后,蛰伏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十年之久的黄宏生也高调地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图片

 

或许是基于对黄宏生在家电行业的传奇色彩,也或许是黄宏生造车起于“心系环保的家国情怀”,创维汽车的首次品牌见面会,引燃了整个市场对于“创维汽车”的关注热情。

 

图片

 

但不得不承认,当“跨界造车”不再新鲜,市场形势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高度关注的背后,夹杂得更多的是质疑和不解。

 

纵观当前市场格局,造车新势力队伍中,“蔚小理”三足鼎立,恒大、高合伺机,科技巨头百度、小米、华为、腾讯谋定后动,目标清晰。传统队伍中,豪华和合资巨头力量更是不乏投掷千金占领未来市场高低的豪气,岚图、智己、极氪已经蓄势待发。

 

图片

 

那么,创维汽车呢?在新旧势力的层层封锁之下,创维汽车异军突起,目标还要成为世界十强汽车品牌的底气何来?在这场开局亟需冲刺的“马拉松”竞赛中,创维汽车后来居上的胜算又有多大?

 

可以说,相较于任何一家造车新势力而言,创维汽车所面临的舆论压力是前所未有。但这似乎并不能成为评判创维汽车结局的理由。

 

因为,从智能平台到智能网联到自动驾驶,开沃新能源汽车集团早已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和完备稳健的体系。而作为开沃新能源旗下的智能汽车品牌,不同于其他全新汽车品牌,依托于开沃新能源的十年造车经验,创维汽车一开始似乎就已经有了“赶超”的架势!

 

顺势而为,乘势而进

 

从2019年,开沃集团携首款SUV车型正式进军乘用车领域;到2021年,正式以创维汽车作为乘用车品牌亮相,从时间节点上来看,创维汽车入世的时间不算早,市场上也有不少声音认为创维汽车,是资本纷纷涌入智能电动市场的跟随者行为。

 

图片

 

但如果从纵向研发布局的周期来看,就不难发现,把战线拉长到十年之久的创维汽车,却比当前任何一家新创企业都要更为前瞻,比大部分车企都要更具有产业洞察的敏锐。

 

早在十年之前,“造车新势力”的概念还并未普及,蔚来、小鹏、理想等新创企业还并未成立,格力还并未进军新能源商用车,贾跃亭也还并未因为“乐视汽车”远走美国。但彼时,黄宏生却低调地进入了新能源市场。

 

2011年,黄宏生开启“二次创业”,通过收购重组南京金龙正式进入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并以新能源客车为切入点,逐渐扩展到物流车、专用车、卡车、电池以及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等领域。2017年,开沃新能源获得乘用车造车资质。

 

图片

 

得益于前瞻和系统化的布局,在新能源商用车领域,开沃新能源多年稳居新能源客车和物流车第一阵营,电动重卡在2019年更是达到了全国销量第二。十年来的耕拓,也让开沃新能源汽车形成了完备的研发、制造以及供应链体系。

 

图片

 

据了解,开沃新能源在全国共拥有七大生产基地,拥有专门从事新能源汽车前沿技术的研发和探索的新能源研究院,并掌握了核心“三电”技术能力。

 

在无人驾驶、充换电技术、BMS、线控技术,以及远程驾驶技术等领域,开沃新能源的研发成果已经进入行业前列。其中,开沃新能源自主研发的L4级无人驾驶观光车“蓝鲸号”,已经在多地运营。截至目前,通过自主创新和对外合作,开沃新能源汽车集团拥有的专利也已经达到了上千项。

 

图片

 

照此来看,十年后的今天,当智能电动汽车市场不断迎来跨界“玩家”,能源和环境的关系逐渐上升到关系全球未来发展的高度,“碳达峰、碳中和”革命性任务越来越紧迫。

 

图片

 

在新能源商用车的成熟化运营进入实质性阶段之后的开沃新能源,有必要也有能力,依托强大完备的布局和体系,为整个乘用车市场的新能源商业化、规模化、成熟化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毕竟在这场以技术取胜的竞争赛中,研发技术才是推动智能化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突破的关键。

 

因此,从这个维度来看,拥有完整的制造基地,以及软硬件的全面支持,是创维汽车制造智能汽车的底气,而坚实的造车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加持,更成就了创维汽车的核心竞争力。

 

世界十强绝不仅是“口号”

 

依托于开沃新能源在技术研发层面上的厚积,创维汽车是有着与市场头部一搏的胜算的。

 

“今年我们以1.2万台为目标进行冲刺;随着品牌和渠道的深入和完善,计划到2025年的年销售到25万台。”对于今年的小目标和“十四五”的销量大目标,黄宏生信心满满。

 

图片

 

其实,黄宏生早已为创维汽车定下了“1-3-3-3”的宏伟目标,即已经投入100亿建立创维汽车生态;未来再投300亿实现创维汽车全球十强目标;链接资本市场,市值跨上3000亿元;再奋斗30年,培养杰出企业家团队,见证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刻。

 

图片

 

因此,从创维汽车的产品竞争策略、市场定位策略、营销思维,以及用户思维等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布局来看,创维汽车向着“世界十强汽车品牌”进军的目标,或许并非是一句“造势”的口号。

 

首先在产品竞争优势上,根据创维汽车“2+4+N”的产品战略,也就是BE和CE两大纯电平台,2020-2025期间推出至少4款创维汽车品牌全新纯电动车型,以及包括SkyPILOT自动驾驶系统、SkyLINK智能网联操作系统、SkyDRIVE智驱解决方案、SkyPOWER智电解决方案、SkySAFETY智安解决方案在内的N项Sky系列技术家族,创维汽车已经找到了差异化的打法。

 

“创维汽车独特优势,是要为幸福家庭打造幸福的智能汽车体验。”诚如黄宏生所言,相比于其他造车新势力或者传统车企,在家电市场耕拓三十余年之久的黄宏生,自然比他们更懂得在全新的移动出行生态场景之下,如何打造车家一体的智能化互联生态闭环。

 

因此,创维汽车将通过软件的形式,重新定义智能汽车体验,实现车辆的多维连接,为消费者创造多元化的智能生活场景。

 

图片

 

据介绍,为了打造差异化的车家一体生态场景,开沃新能源和创维集团旗下的酷开共同成立的“酷沃智行科技”,已经研发出了Skylink智能网联系统,可实现全时link智能网联系统,可为车辆提供全时AI智能语音交互体验、车家互联、以及能够便捷地接入和控制各类IoT的周边配件的一键联网功能。

 

基于此,创维汽车旗下产品可实现家电loT设备与智能汽车设备上的功能保持高度一致,以保证交互习惯上的延续性。在车内场景的打造上,创维汽车还拥有健康午休座舱、APP一键预约午休模式、可根据气候自主调节的季候座椅、带有仪式感的座椅自动调节的礼宾模式。

 

渠道与服务双发力

 

不难发现,创维汽车来势汹汹。这股气势还伴随着其在营销与服务方面的细化,变得更为明显。

 

根据规划,2021年内创维汽车渠道总量将拓展至120家,2022年突破165家,2025年实现新能源主销城市全覆盖。

 

图片

 

在此基础上,创维汽车还计划与创维集团进行合作。在创维集团近3万线下门店和场所中,创维汽车计划选择2500家进行AIoT车家互联的演示,以进一步提高品牌的声量。

 

创维汽车还将通过轻资产跨界合作的形式建设创维车家O2O体验店,在销售、充电桩运营等方面共同合作,并利用大平台数据所掌握的创维用户画像,为汽车业务赋能。

 

图片

 

此外,创维汽车还将打造SKY HOME体验店,可以通过线上引流,邀请用户进行试驾,试驾以后通过后台的客户运营系统全程跟踪,并最终引入“无界空间”的线下渠道进行订单转化。

 

除此之外,创维汽车还将在这些门店周围进行有条件的安装充电桩。

 

“我们的目标是实现50公里充电半径,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开沃新能源汽车副总裁吴龙八表示,“电动汽车最主要客户痛点是充电,我们还计划跟创维集团在这个方面进行合作,通过队伍共享,在充电桩的安装,包括充电服务方面为客户提供上门服务。

 

不难发现,在开沃新能源汽车强大的研发积淀上,从产品到营销再到服务,创维汽车已经构建起了一套完善系统的战略规划,有着极为清晰的竞争策略和行进思路。横向对比来看,创维汽车,似乎并不比目前头部的势力单薄,反而有着多维实力的支撑。

 

那么,回归到市场的质疑原点,在这场关乎未来格局的竞争战中,为何不能多一个创维汽车?谁又能够料定,在这条换道超车的赛道上,创维汽车不会后来者居上呢?

 

 

红点观察

从目前的市场形势来看,尽管已有不少车企抢先起跑,赢得了市场的尊重与关注,但是在这场围绕技术取胜、产品取胜、服务取胜的多维竞争赛中,创维汽车虽然来得晚,但在开沃新能源汽车集团的技术积淀,以及系统化的规划布局之下,创维汽车所走的每一步都显得尤其稳健!
 

End.


扫描二维码,Follow 了解更多信息
We use our own and third-party cookies to ensure the proper functioning of the web portal and its complements, perform navigation analysis and show multimedia content. If you continue browsing, you accept the use of this technology.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see our Cookies Statement. Learn more
Required web technologies and cookies make our website technically accessible to and usable for you. This applies to fundamental base functionalities such as navigation on the website, correct display in your internet browser or requesting your consent. Without these web technologies and cookies our website does not work.
We want to constantly improve the user-friendliness and performance of our websites. For this reason we use analysis technologies (including cookies) which pseudonymously measure and evaluate which functions and content of our websites are used, how and how often. On this basis we can improve our websites for users.
Accept All Customize Accept Selected Reject All